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中化学 > 正文

有趣但不危险的化学实验都有哪些

2018-11-05 13:56:35文/修镱轩

许多同学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十分感兴趣,但是在不了解化学物质性质的情况下单独操作化学实验是很危险的,那么,有趣但是不危险的化学实验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有趣但不危险的化学实验都有哪些

五个安全且有趣的化学实验及其步骤

1、“可乐”变“雪碧”

可口可乐和雪碧都是夏令时节的理想饮料,可口可乐淡褐色的液体,而雪碧汽水则是清澈透明的液体,下面介绍一则将“可口可乐”变成“雪碧”的小实验。

取可口可乐空瓶一只,倒入四分之三体积的蒸馏水,取烧杯一只加入50亳升酒精,并加入适量碘片,制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可乐瓶中,边加边振荡碘直到溶液的颜色和可乐相似为止。一瓶“可乐”制好了,在干燥的瓶盖内放入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粉末,然后取一张糯米纸盖在内粉末上,再将瓶盖轻轻地盖在瓶口上,小心盖紧,注意不要使大苏打粉末散落在瓶内。

将可口可乐瓶用力一摇,很快一瓶“可口”变成了无色透明的“雪碧”。

2、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是白色的小颗粒或粉未状,象冬天的白雪.然而,我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白糖顿时变成了“黑雪”。

3、神奇的瓶子

取一只无色透明的500 mL的带有密封盖的玻璃瓶,加2 g硫化钠和200 mL蒸馏水,制成溶液,再滴加1%的酸性靛蓝溶液到整个溶液呈绿色,盖紧密封盖,静置,溶液由绿渐变→褐→红→橙→黄。振荡瓶子,则溶液由黄渐变→橙→红→褐→绿。再静置又重复前面的颜色变化,可以反复做几次。

染料酸性靛蓝在溶液中能被硫化钠还原为还原态,呈黄色。在振荡时还原态的黄色靛蓝,又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绿色氧化态的靛蓝。两种颜色之间存在一系列过渡色。

4、小木炭跳舞

取一只试管,里面装入3一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过一会儿就会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像在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

5、口吐“仙气”

汽油蒸气可以点燃。当汽油和空气混和后遇火会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发出爆炸声。

在长20厘米尖嘴玻璃管外套一层有色的塑料管,管内放一段吸饱汽油的棉花球。把尖嘴管对着酒精灯火焰,向玻管的另一端吹气。当气从尖嘴管出来,遇火便燃烧起来。离开火焰继续燃烧。如果向玻管吹气力量稍大时,火焰可以离开尖嘴4~5厘米远,并呈现明亮的蓝色的火焰,十分好看。

这时把玻管尖端浸入滴有少量甘油的肥皂液。取出后,向玻管另一端吹气。当肥皂泡连串出现在空中时,用燃着的酒精棉球去点一个个的肥皂泡,便发出一连串轻微的爆炸声和火球,非常有趣。

操作化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一、注意事"先后"顺序

1.组装仪器顺序:先零后整,由低到高,由左到右,先里后外,拆装置与之顺序相反。

2.加热器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

4.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后洗涤干净。

5.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导管后撤酒精灯。

6.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净化气体时,应先净化后干燥。

二、注意"数据"归类

1.托盘天平的准确度为0.1g;在测定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为保证加热过程中使结晶水全部失去,实验中需加热、称量、再加热、再称量,直到最后两次称量不超过0.1g。

2.滴定管的准确度为0.01mL。

3.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少于容积的1/3,也不能多于2/3。

4.试管在加热时,所盛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与桌面成45°角。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夹在离管口1/3处。

5.烧杯、烧瓶加热时,盛液体量均在容积的1/3~2/3处,蒸发皿加热液体时,盛液体量不宜超过容积的2/3。

6.液体取用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

三、注意特征"标志"

1.仪器洗净的标志:以其内壁附有均匀水珠,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2.中和滴定终点的标志:滴入最后一滴液体溶液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保持不变。

3.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摁住瓶塞,倒立观察,然后将容量立正,并将瓶塞旋转180°年塞紧,再倒立,均无液体渗出。

4.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滴定管中液面达到刻度线的标志:平视时,液面凹面与视线相齐。

5.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收集满的标志:用湿润的试纸靠近瓶口,试纸变色。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中化学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