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刘文莹2018/9/17 6:34:12阅读132次历史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 胡慧陕西省 安康市2018/9/17 6:45:26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上,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民的反抗,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军事上,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是诱发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使一切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而此时有些地主已经看到了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更为有利可图,开始放弃自然经济,逐步转向商品经济。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是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因素。1825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的和农奴制的起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失败了。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揭露和抨击消息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4)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0 0
  • 热孜叶福建省 建阳市2018/9/17 6:45:26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1、背景:(或起因)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转移国内矛盾。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双方:俄国←→英、法。

    3、经过:

    (1)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争夺战:(1854.9~1855.9)

    (2)《巴黎和约》签署(1856年):

    1856年3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规定相互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至此,俄罗斯丧失了在黑海水域的主动权。

    4、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5、对俄国的影响:

    (1)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6、克里米亚战争的其他影响:

    对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根据会议和约的有关内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得到欧洲的集体保证。这样使奥斯曼帝国得以延续数十年。

    对撒丁王国:撒丁的统治者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加入联军集团对俄作战,取悦于英法,特别是法国。这使撒丁王国在随后不久的完成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战争中,赢得了法国一时的支持。

    对中国:克里米亚战争虽发生在欧洲,但其影响波及到中国。首先克里米亚战争使俄丧失了保持数十年之久的欧洲霸权,俄国南侵的势头被迫停止。然而战争并未给俄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于是战后沙俄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并把扩张的重点放在相对贫弱的东方亚洲地区。在1858年到1864年间,沙俄从中国割去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次,随着巴尔干问题的暂时解决,英法便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国,并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不久寻找借口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欧洲的格局: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国际力量的旧平衡,建立起法国拥有欧洲大陆优势的格局。这种新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1870年。克里米亚战争也是后来数十年欧洲大国之间斗争的新起点。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才导致欧洲出现另一种政治局面。

    【方法例析】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问:他为什么这样评价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0 0
  • 韦婧四川省 德阳市2018/9/17 8:19:26

    一、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1)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

    (2)正式确立:17世纪中期(《法律大全》颁布)。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是通过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条文确立的。

    (3)强化或发展: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①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②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农奴制发展到顶峰。

    (4)危机与瓦解: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封建农奴制危机四伏;1861年沙皇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但是,农奴制残余继续保存下来,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被彻底消灭。

    2、农民的划分:

    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1)表现: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生产,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2)弊端:

    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少工业投资、缺乏必要的国内市场。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表现:

    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

    (2)原因:

    ①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②农奴制的存在。

    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原因:对拿破仑帝国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结果: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

    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1)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自上而下,自愿协调);

    (2)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3)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思想主张: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0 0
    你尚未登录高三网,不能进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