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浙江高考 > 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2022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05-31 15:43:52文/李傲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身边或远方,历史或现实,宏观或琐屑(xuè),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以至我们能“思接千载(zǎi),视通万里”,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

B.太子湾公园进行了全面提升,增设了帐蓬露营区,辟(pì)出了乘坐舴(zé)艋舟的人工湖,园中的牡丹雍容华贵,樱花轻盈柔美,争奇斗艳,迎来了最佳观赏期。

C.华裔(yì)导演石之予的影片《青春变形记》悄(qiǎo)然走红,圈粉无数,讲述了主人公从一个乖巧的孩子骤然变成红棕色小熊猫的故事,情节跌宕,构思不落窠臼。

D.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戮力打造出稳定全球供(gòng)应链的“生命线”,以满足民众的物流需求,缓解疫情之下全球经济血脉阻塞(sè)之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在对人与自然、以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中国传统的审美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的审美则强调“主客二分”。这一点不仅是中西方诗画关系等美学观点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讲求分别与对抗。

[乙]形成这种观照方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文明类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农业本身是和自然紧密相连的,因此中国人对和自己生存、命运休戚相关的自然,便生发出一种独特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这种赞美和热爱的情感又被中国本土的道教发挥到极致。[丙]道教崇尚自然,主张虚无,并且富于玄想,认为圣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将整个自然宇宙与自身统一起来。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     B.迥然不同     C.休戚相关     D.生发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大类别,通常被赋予比人物画等更高的“意义”,这归因于自然界的景观物象最有利于承载文人的精神,甚至政治理想的缘故。

B.安徽省的“界首彩陶”,继承了“唐三彩”丰富多样的造型风格,还吸收了戏曲、剪纸的艺术元素,具有皖北文化质朴、粗犷的特点,在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

C.华为公司新推出的“AI超感传感器”能够对16平方米内人体的细微动作进行感知,识别准确率达99.9%,在这个范围内,还能以1平方米精准细分空间和场景。

D.为了尽量缓解环境变化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在回归地球之前,航天员每天都会加大锻炼力度,还会根据专家给出的食品搭配方案合理进食,全面补充营养和能量。

5.下列引用的句子不适合于语境的-项是(   )(3分)

A.迎春花急忙点着头,炫耀它那绚丽的黄;桃花也不甘落后,秀出它那妩媚的红……这一派春色,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中美两国企业家应把握机遇,把众多的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所有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2022年3月18日,豆瓣网友@K模仿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的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发了一条动态:“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网友们纷纷模仿创作,此类创作被网友们戏称为“疫情文学”。

(1)仿照以下两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创作一句“疫情文学”。(2分)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②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试谈谈你对这种“疫情文学”创作现象的看法。不超过80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乡愁是乡土意识的衍生,是一种对过去时空的回忆。过去,中国传统艺术的乡愁表达书写的是个体背井离乡的人生际遇,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使得载负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繁华喧嚣的都市侵占,现代都市人升腾起了回归过去的渴望,乡愁便成为现代人共同的精神症候,具有了集体性的况味。

伴随现代社会的来临,理性得以疯狂张扬,所有相悖于理性的东西或不合理的东西皆被设定为某种必须破除的东西,使得任何伦理学与美学的特性都湮灭于科学理性中。

理性的过度张扬使现代个体与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断裂,传统风俗习惯消解了,传统德性丧失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活动的空间范围,却也疏远了人们与故园的空间维度;而时间维度无限萎缩为眼前、当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眼前而无法想象未来与回顾过去。技术带来的高速度甚至是极速解构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感知,增加了现代生活的变动性。身处理性张扬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产生了漂泊无根感,人们诧异地发现,现代理性阻断了人们的“回乡之路”。

无论是物质空间的变迁还是精神层面的断裂,现代人都处于“家园感”丧失的焦虑之中。在一个节奏加速的时代里,乡愁不可避免地以防卫机制的面目出现。 身体和精神皆在异处的人们期待返回返故乡以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回望过去获取走向未来的勇气。

(摘编自黄筱茜《“乡愁乌托邦”的影像化表达》

材料二:

乡愁常常郁结于心而少有释怀,电视媒介的开放性与外向性为人们宣泄心中的乡想提供了渠道。传统文化类节目书写了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这一乡愁表达深深触动了观众。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其中,董卿与杨澜尤为可圈可点,两人皆散发着传统女性的气质,成为母亲形象的现实投影。而嘉宾学者则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以权威身份进行深入、中肯的点评,营造出“父亲在位”的心理情境。观众认同了专家这一仿拟父亲的符号,并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予以接受并内化,进而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身份的认同。

嘉宾学者与主持人构筑了一个仿拟的家庭空间,所表征的正是国家这一父亲形象与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这一稳定结构激发了观众潜藏于血脉中对家国的情感依恋。

中华民族的“根”来源于人们共同的文化基底,共有的文化记忆引发华夏子民共同的乡愁。传统文化类节目精心挑选易与大众记忆产生共鸣的诗词、汉字、京剧与剪纸等符号,联结今昔,努力回溯中华文明旧有的风貌与气质。

询唤集体记忆不是为了保存过去,而是借助岁月留下的痕迹来重构已消逝的时空。传统文化类节目在进行乡愁叙事时,会选择共同记忆中美好的部分,“是对一个被净化了的传统而非历史的叙述”。

人们无法在历史长河中获得片刻的确定感,于是转而求索证明曾经存在,乡愁不失为一种尝试。电视节目无法完整地再现故园生活与离乡漂泊的漫长时光,于是,传统文化类节目乡愁的时间性便寓于空间中,借由空间的转换徐徐展开。传统文化类节目将美轮美奂的舞台再造成故园,重塑成华夏子孙共同认可的空间,使观众感怀故土家园。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对乡愁的书写救赎了现代社会漂泊的生命个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建构的终究只是“拟态环境”,这一虚幻的空间为人们带来的“救赎”只能是想象的精神突围与自我和解。

(摘编自李琦、闫志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叙事及其意义生成》

7.下列对文中“乡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项是(   )(3分)

A.乡愁源自乡土意识,在具有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侵占后,由过去对个体背井离乡人生际遇的表达变成现代都市人对悠闲乡村生活的回忆。

B.乡愁作为漂泊无根的现代人缓解“家园感丧失”这焦虑情绪的防卫机制,能够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在回望过去中走向未来。

C.乡愁郁结于心难以排解,传统文化节目中“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的表达形式,以其开放性和外向性为乡愁的纾解提供了渠道。

D.华夏子民共同的乡愁由共有的文化记忆引发,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常以“净化”后的姿态呈现,节目的乡愁叙事,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过度张扬,所有非理性的东西都被设定为必须破除的对象,导致了伦理学和美学特性的消失,使现代人处于身心漂泊的境地。

B.处在科技高速发展中的现代个体,虽然获得了广阔的空间,却也疏远了与故园的空间维度;虽然更能关注眼前,却也失去了对时间的准确感知。

C.传统文化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常代表着母亲形象的现实投影,表征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嘉宾学者则扮演父亲的角色,表征着国家这一父亲形象。

D.传统文化类节目无法完整呈现漫长时光,只能借助再造的空间展现乡愁的时间性,其“拟态性”决定了这一空间无法真正救赎现代漂泊的生命个体。

9.对应材料一现代人乡愁的两大原因,概括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类节目为宣泄乡愁而采用的针对性方法。(4分)

物质空间变迁

精神层面断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九八七年的老腔

陈年喜

这是一九八七年。

这是陕西东延最后一个小镇,秦岭金矿陕西权属地集中在这一片。

那一年,我十七岁,这时是高三最后的假期。我的有点残疾的、教了我三年的小学语文王老师,此时正在守岗与下岗之间犹疑:继续上岗,每月只有38元工资,养不活一家人;下岗,则意味着连38元的工资也将失去。他的妻姐在零公里矿区带队背矿,带十个二十个劳力,有时一-夜能挣到一-两千元,每个背矿的人能分到三十五十元不等。王老师带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去给妻姐做脚力,其中大部分是他昔日的学生。

在一个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小集市上,在饭摊背后的荒街里,我听到了一群人的唱腔。一种类似于秦腔的唱腔,但要比秦腔夸张粗放得多。我不知道戏文叫什么,我听懂了其中一段唱词:

骂声韩龙贼奸小,

你此时不亏该吃刀。

近朝来为王我对你表:

我三弟他生来火性焦,

你不该闯了他的道,

打得你见了寡人哭嚎啕。

看穿着体貌,他们显然是当地人,甚至就是这个小集镇上的居户。但这群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唱?为谁唱?我不知道。领头的是一位壮年,三十七八或者四十七八,渐白的头发黝黑的面孔,这是风雨和岁月作用下的中年。他扔掉手里的烟头,从一条长凳上站起来,突然喊一声:“伙计们,吼起来。”吼起来的一群人并没有称手的家伙,他们就地操起棍棒或石头瓦块敲起来,豪气干云,古朴悲壮。像冲锋陷阵,又像呼天抢地。显然,他们并没有刻意为谁演出,也显然没有作好演出的准备。像一阵突然的暴雨,由天空而降。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老腔。

那一年,我还听浩子唱过老腔。

浩子是秦东镇人,过了门前的风陵渡大桥就是山西。秦东一带的黄泛区土地丰阔,浩子家有一片苹果园,水早两惠,秦东一带的苹果又漂亮又好吃。销路好的那几年,浩子家挣了不少钱,兄弟姐妹都修了平房。后来到浩子娶老婆的时候苹果滞销,滞销到苹果挂在树上熟透了也没人去摘。三轮车拉到果汁厂卖五到八分钱一斤。这样的不京气得续得看不到头,不少人家挖了树,种起了小麦玉米。

近水楼台先得月,浩子开始上秦岭矿 山背矿。

背矿是遮人耳目的说法,矿石金贵,各个矿口都有自己的运输渠道,根本不用人背。背矿就是盗矿。浩子单人独马,抗不住同行的坑蒙和矿警的打击,投入了我们的队伍。虽然被领头的五五抽成,但人不亲,账清白。大本营屯扎在杨寨岭上一口废弃的矿井里,二十多人把一口竖井建成了碉堡,上下七八层,如同蒸屉,明暗通道无数,进可攻,退可守。

那一夜,我们选择的矿坑是13坑的3号采场。

3号采场近于空场,显然已经开采许久了。采场呈四五十度斜坡,像一个巨大的倾斜的篮球场。边沿上的矿茬厚薄不等,有两米厚度的,有尺许厚度的,矿体在手电照耀下亮光鳞鳞.那是硫体和铅花。矿体上有许多未爆破彻底的残孔。显然是才爆破不久,采场周边尚有烟尘,空气浓稠而灼热,地上一层矿石。领头的喊:“快装矿。”接夜班的工人快上班了,必须在他们到来前装好矿石离场。

大家取下腰后的编织袋,疯了一样装矿石,不一会儿,地板就像水洗过一样干净。

领头人喊:“差不多的快背走,不够的快打矿。”

留下的人,围住一支矿柱,有一个人轮起大锤拼命地砸。这是一支四五个人合围粗的矿柱,上面硫点密密,硫体呈线状缠绕,看得出品位相当高。矿柱承担着天板的支撑作用,由于压力的巨大作用,每一锤上去,矿石都会“哗”地落下一片,大伙疯了一样抢。

突然,轰一声,出事了!

一块天板落下来,一张芦席似的覆盖住了轮锤的人。石头一米厚,丈余见方,人不见影了,只见血沿着下坡的方向流下来。

天亮时,尸体终于弄到了杨寨岭。领头人说:“埋了吧。所有矿石卖的钱,都给他老婆带回去。”大家分头去选风水好点的地方,有人找锹挖坑,有几个去山下买白布和芦席,有人去处理矿石。

只有浩子没动。他守着死去的人,一语不发。突然,他唱了起来,唱得天崩地裂,山岳倾倒。有懂得的人说,是老腔:

将令一声震山川,

人披衣甲马上鞍,

大小儿郎齐呐喊,

催动人马到阵前。

头戴束发冠,

身穿玉连环,

胸前狮子扣,

催开青鬃马,

豪杰敢当先。

……

这样冷的天气,没有人知道浩子为什么要唱这种内容与眼下情景毫无关系的老腔,他唱了一曲又一曲,直到嗓子哑下去,像喉管撕破了,再也发不出声了。领头人静静看着他唱,抽着烟,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我的印象里,渭北习俗送亡人上山时,似乎不是唱老腔,是唢呐锣鼓。

十年后,我独自一人到了华山西峰。

同样是冬天,游客寥寥。

这就是传说了千年的沉香救母的地方。唐朝人张侨问“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说的正是这里。翠云宫前,有无数巨石状若莲花。有一块大石中间裂开,真如斧劈似的,据说这就是沉香的教母的斧迹。西峰远看是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那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据说是山川和人间日月的缩影。天地间,没有一事一物不峥嵘。

登西峰极目远望,四周群山起伏,云霞浩荡,周野屏开,黄渭曲流。苍山如怒,天地无涯。远远地,仿佛可以看见黄河那边的山西,仿佛看到了玉带一样的黄河上,风陵渡大桥隐隐现现。桥的这头即是秦东,浩子的家乡所在。听说他从矿山回去后大病一场,后来也没有成家;再后来,住进了华山脚下某著名精神病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那天突然就想有多年没听到老腔了,据说这儿独有的唱腔已几近绝声,没几个人会了,它们似乎正向着现代生活的反方向走,即将消逝在西边的落日里。

我又突然想,              ?沧海桑田,云翻雨覆,谁能将之消弭?

(节选自《微尘》,有删改)

10.概括浩子的形象特点。(4分)

                                      

11.有人认为“克制”是陈年喜散文的一大特点,试结合画线句简析。(4分)

                                      

12.文中两处引用老腔唱词有什么共同的效果? (6分)

                                      

13.综合全文,在文末的横线上续写一个问句,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孝友堂记

[明]刘基

堂曰“孝友”,敦人伦也。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日友,陶君忱仲及其子凯,俱有孝友之行,于是临川葛元哲请以“孝友”名其堂。按《书》言:“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诗》言:“张仲孝友。”是皆天子之大臣,则不举其事业,而以孝友称之,盖以修身齐家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也。故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孝友也者,所谓懿德之首与。

陶君者,台之临海人也,旧为巨室。生八年而母卒,继母弗能爱。及长娶吴氏,相与谨事母,母终不能容。君乃与妻出居于外,力勤苦,织绩以为食,朝夕入定省弗旷,而父与继母自治其产业,不使君与闻。久之,家日匮,父又且老,继母所生弟妹皆无以具婚嫁。君乃迎父及继母于已养,以其资为弟娶妇,嫁其妹,咸得所。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虔,门庭之内,穆穆如也。吴氏早丧父,其母沈无以养,君亦迎养之,以寿终于陶氏。

凯读书有文行,为贫故,恒出外,以经学教授弟子。弟子自四方来从者甚众,故得以其束脩之入,佐父治丧葬,供祭祀,悉如礼。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咸赎而表之。凯无他兄弟,惟一妹,适顾氏,早卒。凯为有其子及女以成人,如己子。故乡党之称孝友,莫不曰陶氏父子。而士大夫又皆为诗以歌咏之,于是栝苍刘基既叙其事,复为之言曰:

《诗》不云乎:“天生烝民①,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②,好是懿德”。夫孝友之在人心,不求诸外,而民鲜能者,欲昏之也。世教既衰,彝伦攸斁③,于是有借耰锄而德色,取箕帚而谇语④。如贾子之云者,况敢望其能奉不爱已之继母于艰苦之余哉?又敢望其施及于异产之弟妹哉?若陶君者,真可以当孝友之名矣乎。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呜呼,难哉,若陶君,可谓能尽孝友之道矣!抑亦可谓能处人伦之变矣!君陈、张仲皆以孝友施于政,而达于天下。陶君无其位,不得流其泽于民,而独行于家。至其子,又克类,天将昌陶氏乎?子类父,孙类子,绳绳焉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凯字中立,今之乡贡乙科,为永丰县教谕,与余善。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八《覆瓿集》,有删改)

[注]①烝民:庶民,百姓。然:众。②秉彝(yí):常道,常理,常性。③彝伦:伦常。攸:语助词,无义。取:败坏。④借耰锄而德色,取笑带面辛(suì)语:出自西汉贾谊《治安策》,形容风俗牧坏,不仁爱。谇语:恶言。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人伦也       敦:敦促,督促

B.朝夕入定省弗旷    定省:请安,问安

C.不使君与闻      与闻:参与听闻

D.适顾氏        适:女子出嫁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而后民法之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君乃与妻出居于外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织绩以为食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D.①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叙议结合,由堂及人,因事见义,阐述了作者的“孝友”观,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倾向。

B.陶忱仲自幼丧母,一直不受继母喜欢,后主动将陷入困境的父亲、继母接来奉养,并为弟妹操办婚事,迎养寡居的岳母直至终老。

C.作者认为“孝友”是美德之首,人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友爱兄弟姐妹,“友孝”能施行于政事,所谓“修身”乃“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D.文章开篇交代“孝友堂"名称由来,然后详述陶氏父子种种孝友之行,末段阐明世风败坏、孝友少见是因为人性本恶、天生糊涂。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方 其 家 之 富 也 见 弃 于 亲 甘 远 身 而 不 失 于 礼 及 其 贫 也 弟 妹 无 所 托 又竭 力 自 任 而 不 贻 父 母 忧。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度,门庭之内,穆穆如也。(3分)

                                    

(2)子类父,孙类子,绳烯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水龙吟

[清]文廷式

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然人意。游丝②窗隙,惊飙树底,暗移人世。一梦醒来,起看明镜,二毛③生矣!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都未称,平生志。

我是长安倦客,二十年、软红尘里。无言独对,青灯一点,神游天际。海水浮空,空中楼阁,万重苍翠。待骖鸾归去,层霄回首,又西风起。

[注]①文廷式,曾任翰林综修、传读学士。因支持光绪亲政,甲午战争时力主抗战,触犯慈禧,故被革职驱逐出京。此词作于此时。②游丝:飘动着的蛛丝。③二毛:鬓发黑白相间。

19.上阕中,“茫茫”“古来”“多少”三个词语,分别从空间、时间、数量上,形容‘    ’(原文中的一个字)之广、之久、之多;“        ,        ”两句,暗示词人曾经的荣耀、征战疆场的豪情。(2分)

20.下阕如何通过“虚实”转换,逐层推进情感表达?请结合词句简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礼。

21.第三则材料中,“孝”可分两层,其一为          ,其二为          。(2分)

22.结合第二、三则材料,简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未尝饱也”这一行为所隐含的儒家思想。(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6分)

(1)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论语·子路》)

(2)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诗经·氓》)

(3)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         ?一川烟草,          ,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要成为你自己。”西方哲人如是强调“我”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意大利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表示愿意做到“无我”,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⑧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A.琐屑(xiè)。B.“帐蓬”应为“帐篷”。D.供(gōng)应。)

2.C(“休戚相关”是指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在这里不能用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

3.A(“以及”前的顿号改逗号。)

4.B(A.句式杂糅。“这归因于……的缘故”。C.成分残缺。应为“以 1 平方米为界”。D.搭配不当。应为“减轻……的伤害”。)

5.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天的雪景,与语境不符。)

6.(1)参考示例:①在我的 桌上,可以 看到有两 个手机,一 个是黄码, 另一个也是黄码。(或:在我的疫苗记录里,可以看到有两针疫苗,一针是北京生物,另一针也是北京生物。)②多年以后,面对社区防疫人员,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商城却被封禁隔离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评分标准:共 2 分。任选一句仿写,内容合理,1 分;句式相似,1 分。另起炉灶,仿写其他的句子不给分。

(2)参考示例:

赞成:这种“疫情文学”写作有积极意义。(1 分)“疫情文学”可以缓解

疫情带来的恐慌,为生活平添一份诗意;另外,人们可以借“疫情文学”将封闭的现实世界融通起来。(3 分)

反对:这种“疫情文学”写作没什么价值。(1 分)“疫情文学”这种调侃与无厘头的方式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疫情文学”对于现实抗疫工作没有什么帮助。(3 分)

评分标准:共 4 分。观点明确 1 分;理由充分,能针对观点自圆其说 3 分。观点不够明确,理由不够充分,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 2 分。

7.D

A.“对悠闲乡村生活的回忆”错,原文是指想要“回归过去”的精神症候。

B.“能够抵消理性过度张扬带来的消极影响”错,原文为“人们期待回返故乡以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期待”表明是一种愿景。

C. “以其开放性和外向性为乡愁的纾解提供了渠道”错,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表达触动了观众,与“开放性和外向性”无因果关系。)

8.B(“虽然更能关注眼前”错,原文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眼前”,并非正面结果。“却也失去了对时间的准确感知”错,原文为“解构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感知”,解构了准确感知,并不是失去了准确感知。)

9.①建构故园的影像空间,重塑熟悉的故土家园。

②仿拟家庭结构,激发对于家国的血脉依恋。

③呈现各类传统文化符号元素,回归旧有的风貌和气质。

评分标准:共 4 分。①2 分,②③每点 1 分,“针对性”错误不给分。

10.①生活困苦,被迫背矿谋生。②性格单纯,缺乏生存经验。③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④不矫饰,有生命的自然与本真。⑤敏感,脆弱,承压能力差(逃避现实)。

评分标准:共 4 分。一点 1 分,2 点 3 分,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11.①从情感表现看,作者没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也不作价值判断或展开议论,融感情和态度于冷静的描述。②从语言表达看,作者极少用形容词强调,多用客观性的名词和动词,交代事情的发生、处理的结果和众人的言行,近乎素描勾勒。③从描述过程看,不着力描写坍塌、伤残、死亡的具体过程(或:叙述节奏快,不描写坍塌、伤残、死亡的具体过程),选用坍塌、石头、流血,暗指死亡,避重就轻,意在文外。

评分标准: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2.①详引老腔唱词,丰富文章内容。(1 分)②唱词情境感强,“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等唱词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感,让人如置现场。(2 分)③突出老腔慷慨激昂的特点,映衬当地百姓豪气、古朴的性格特点。(2 分)④与现实形成反差,便于表现当地百姓的生存状态。(2 分)⑤结构上点题(或:前后形成呼应)。(1 分)

评分标准:共 6 分。第 1 点和第 5 点各 1 分,只要点出术语即给分。其他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3.(1)续写:眼前的华山,黄土上的人生,不就是一曲苍凉峥嵘的老腔吗?

(2)理由:①符合行文的逻辑(符合行文的结构安排,或更明确为“前后照应”)。紧承上一段的“老腔似乎消失”,所以此处“我又突然想”的当是“老腔不灭”并为末句铺垫;据下文“之”则可以明确“之”的指代对象(浩子或群体、华山西峰、老腔等)。②表达主旨需要。老腔峥嵘,西峰巍峨,寄寓作者对黄土上如微尘的底层人当不屈服于命运的期待。③艺术表达更为深沉蕴藉(若答“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给 1 分)。华山、人生、老腔在此融为一体,含蓄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文末两个问句连用,含蓄形象,引人深思,更具艺术感染力。)

评分标准:共 6 分。续写 2 分,只要点明老腔不会消失即给满分,非问句扣 1 分;理由

4 分,每点 2 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4.A(敦:使……敦厚,使……淳厚,使……诚朴宽厚)

15.D(A.①代词,他们;②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B.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却。C.①介词,把、拿;②介词,凭借……身份。D.①介词,被;②介词,被)

16.D(错在“世风败坏、孝友少见是因为人性本恶、天生糊涂”,曲解文意。末段阐明了孝友源于内心而不需要向外寻求,世风败坏、孝友罕见是因为受一己之欲的迷惑)

17.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

评分标准:共 3 分。必断共 6 处,可断可不断 1 处。先给分,后扣分。给分减去扣分则

为最后实际得分。断对 1 处不给分,断对 2-3 处给 1 分,断对 4-5 处给 2 分,断对 6 处给 3

分;错断 1 处不扣分,错断 2-3 处扣 1 分,错断 4-5 处扣 2 分,错断 6 处扣 3 分。可断可不

断之处不计分,漏断不计分。

18.(1)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或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恭敬(虔诚),家庭和和美美(或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

(2)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或译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

评分标准:共 8 分。

(1)3 分。“感悔”“益虔”“穆穆如”,各 1 分。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2)5 分。“类”“绳绳焉而不绝”“善之有后”,各 1 分;“能无昌乎”固定句式(反问句式)、“天之道也”判断句式,各 1 分。

19.(1)愁(2)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

评分标准:共 2 分。每空 1 分。

20.①下阕起笔为虚(1 分),“我是长安倦客,二十年、软红尘里”回忆往事,表达了对凶险仕途的厌倦(1 分)。

②“无言独对,青灯一点”实写眼前之景(1 分),寄寓壮志难酬的失意、报国无门的孤寂(1 分)。

③“海水浮空”三句又为虚写(1 分),想象高远阔大、雄奇壮丽的幻境,寄托美好的政治理想(或通达超脱的“出世”情怀)(1 分)。

④末三句再以虚笔渲染(1 分),表达词人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朝廷的深切忧虑(1分)。

[或答:末三句以“回首”表明由虚转实(1 分),从云霄直坠人间,见眼前“西风起”,表达词人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朝廷的深切忧虑(1 分)。]

评分标准:共 6 分。按点给分,满分为止。

21.(1)有事情,年轻人为年长者效劳,有酒食,先给他们吃(“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物质之孝、孝养等)(1 分)

(2)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色”“色难”、精神之孝、孝敬等)(1 分)

评分标准:共 2 分。一空 1 分,前后位置可换。

22. 示例一:体现儒家仁礼思想(1 分)。儒家推礼,射箭讲究射礼,孝道讲究年轻人循礼服侍长者;儒家重仁,箭手之间彼此尊重(重视君子仁德修养),孝道更重视内心敬意。

(结合材料分析 1 分)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是对丧礼的重视与遵循,也体现他的恻隐之心(仁德等)。(“未尝饱”与“仁礼”关系分析 1 分)

示例二:体现儒家的中庸思想。(1 分)射箭既要争高低,又要彼此尊重;孝道既重精神之孝,也重物质赡养;(结合材料分析 1 分)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内之恻隐与外现行为的关系以及外现行为的呈现,都体现儒家“适度”“执中”的中庸追求。(“未尝饱”与“中庸”关系分析 2 分)

评分标准:共 4 分。按点给分,满分为止。单就”礼“或”仁“阐述,最高 3 分。如果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3.(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无所苟而已矣

(2)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3)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

(4)黎民不饥不寒             未之有也

(5)若问闲情都几许           满城风絮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空 1 分。任选 3 小题作答,如超出 3 小题,则按前 3 小题评分。漏答不得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参考译文】

堂称“孝友”,是要使人伦敦厚。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弟称友。陶忱仲及他的儿子陶凯,都有孝友的善行,由此临川人葛元哲建议用“孝友”命名他家的堂。依照《尚书》说:“君陈,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迁移到为政上。”《诗经》言:“张仲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他们都是周天子的大臣,却不列举他们的事业,而以孝友称赞他们,这是因为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说,他们对于父子兄弟来说值得效法(亦可译为:他们作为父子兄弟值得效法),而且后来的百姓都效法他们。

孝顺父母而友爱兄弟,就是列于美德之首吧。

陶君,是台州临海人,祖上是大户人家。出生八年他的母亲死了,继母不喜欢他。长大后,娶吴氏为妻,两人都很恭谨地侍奉后母,后母始终不能容留他们。陶君于是和妻子搬出住在外面,非常勤劳艰苦,以纺织为生,早晚入门向父母请安一天也没有旷废耽误过。而父亲与继母自己管理产业,不让忱仲参与听闻(亦可译为:参与并知道内情)。时间长了,家境一天比一天差,父亲又逐渐老去,继母所生的弟妹都没有钱财置办婚礼嫁妆。忱仲于是把父亲和继母接过来自己奉养,还拿出自己的钱物为弟弟娶媳妇,把妹妹嫁出,都办得很得体。

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亦可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虔诚,家庭和和美美(亦可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忱仲妻子吴氏早年丧父,他的母亲沈氏没人供养,忱仲也接过来奉养,直到终老在陶家。

陶凯读书有文才德行,因为贫穷的缘故,时常外出,拿经学教授弟子。从四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很多,因此能以他的薪水收入(束脩:捆成一束的十条干肉,借指古时入学拜师的礼物,或送给教师的酬金),帮助父亲办理丧葬,供给祭祀,一切都依据礼数。上代墓域有被有权势的夺去的,他都用钱赎回并重新整修竖立标志。陶凯没有其他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嫁给顾姓人家,过早地去世了。陶凯为她养育儿子及女儿成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因此乡里称赞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无不说陶氏父子的。而士大夫又都写诗来歌咏他们。由此栝苍山(今名括苍山)刘基叙述他们的事迹后,再颂扬他们说:

《诗经》不这样说吗:“上天生下庶民,有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俱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亦可译为:喜爱这美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全在于人的内心,不需要从外界寻求,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是私欲使人迷惑啊(亦可译为:是受私欲迷惑啊)。世风教化已经衰败,伦常也随之败坏,于是就有“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出恶言”这样(风俗败坏)的事情发生,人们都像贾谊所说的那样了,哪还敢期望他能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奉养不爱自己的继母呢?又怎么敢期望他把恩惠施加到异母弟妹呢?像陶君这样的人,真可以当得起孝友之名啊!正当他家境富裕的时候,被父母亲遗弃,却甘愿身居远处而不失每天请安的礼数。到了父母贫困的时候,弟妹无所依托,又竭力承担起责任,而不招致父母担忧。唉,多难啊!像陶君,可以说能尽孝友之道啊!或者也可以说能很好地处理人伦的变故啊!君陈、张仲都借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来施政,从而闻名天下。陶君没有他们那样的地位,不能把他的德泽施加给百姓,而只施行给家人。到了他的儿子,又能同他一样。是上天将使陶家昌盛发达吧?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亦可译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陶凯字中立,今年的乡贡乙科,是永丰县教谕,与我友善。以此为记。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