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考作文素材 > 正文

关于高考改革的高中议论文

2018-06-05 13:46:15文/张秀秀

关于高考改革话题一直热度不减,小编整理了有关高考改革的高中议论文,供参考阅读。

关于高考改革的高中议论文

对高考改革看法

人才是国家建立的根本,教育培养人才,因此我们称教育体系是国家的造血体系。眼下,泱泱大国要复兴,民族要崛起,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造就就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国家的复兴不是一时半会儿的耀目绽放,不是昙花一现的烟花璀璨,我们想要的是尽我们所能的永恒美好。如此看来,我们不花大力气办教育,不花大心思搞好教育体系是不行的了。

纵观我国教育全局,高考毫无疑问是人才选拔分量最重的一次考试。因此高考规则的改革工作重要程度高、操作复杂、需要的权衡计算量也大。工作的复杂性、重要性非同一般。眼下到了改革阶段,并且已经初步得出试行办法,个人认为这也是做了一些工作的。

那么下面具体谈谈个人对于这样的改革办法的建议。具体的改革内容网上全有,我就具体只说自己的想法了。

第一,高中学习科目有多少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这些应该算是主课。那么这些课程难道高一不都在学吗,而且这些科目的知识内容确实对于人才培养都有作用,为什么要分科之后会有完全不学的呢,明显违背了一些教育宗旨。因此认为这次改革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各门学科的机会,这是非常好的改善。

第二,存不存在压力过大问题。个人认为是不存在区别的。要听清楚,是不存在于先前高考规则压力的区别,我并没有说对于个体学生的压力不会产生变化,即使一些微乎其微的改变,对于个体也是会产生变化,整体是个体的放大与宏观表现,因此压力变化是肯定的。关键我们要看这些压力变化是改善还是不利的。我也是经历过高考的人,我充分明白高考最大的压力并不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在于:

1,整个社会环境给高考造成的一种怪异氛围。2,在于学生家长的愚昧盲目怂训。3,在于部分不开窍教师的鞭训与刺激。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中国人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做事情的初衷往往是好的,可是办事方法不对,导致结果常常比较悲催。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在于我们往往比较着急,也不够智慧与耐心,说句俗话就是没有灵气,还不懂幽默。为什么说是幽默呢?因为幽默往往就是一门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概括化,通俗易懂还有趣诠释的艺术。我们的家长,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恰恰缺乏幽默,这点非常让人难过。

学习知识本就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刻意刻苦的劳作却是实在的辛苦。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高考压力,常常看到的同学抑郁高考等问题,症结就在于此。因此高考改革就不应该只改招生办法考试规则,连教师授课方式也可以改了。是否可以不强制进行学生的题海训练,不强制进行作业上交,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习题测试自主学习的空间。高考其实只是短暂的两天时间,可是众多学生往往在无休止的训练当中被累垮,被累晕,甚至被累死。既然我们的高考安排资源条件有限,那么就应该给予学生一定训练的自控权,让他们可以更多的进行习题测试选择,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探索各自兴趣领域的知识。

第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课以外的三门科目成绩纳入总分,这样的改革非常不错。这就会带来一个变化,那就是老师没有办法强制学生非要掐死学精本门学科,因为学生有了理由规避某门科目的学习。这也让学生对于自身学习增多了统筹思考空间,不再是以前门门都得学,而是要选着学。我知道这样的改革方法你们是一群狐狸经过深思熟虑了的,咱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无法轻易得发现规则的不足之处,可似乎又让咱发现了一些苗头。

因为问题总是相生相随,且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方案。之前所说没有增加学生负担,这样的说法如何说得清楚呢,只能说高考面对的是辛辛学子们啊,每个学子不都是一朵奇葩吗。科目多,又不是单独一部分学生科目多,可是个人放鸡蛋的选择比以前多了,选择多了可以变通权衡的空间更大,比以往啥嘟嘟选拔野蛮冲撞汉好了。因此,更有利于选择智慧型人才。

但是也会让一部分老实厚实型人才失去一些优势,一些脑力不支,丰富度不高的学子也会失去优势。很显然,若是某个学生精通于某门功课,那么这门功课的成绩就会提高,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学习时间,理所当然成绩最好的科目会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由此可见选择三门科目成绩纳入高考总分是个不错选择,那么在高校一端又要如何衔接呢?高校往往会根据专业所需科目设定某三门科目的分数,又或是根据最高分来招生,就此造成了巨大的权衡空间,也就是一片未开垦之地,也增加了各高校一定的招生思考工作,存在工作的偏差与因患。

那么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处理方法:那就是高校对于学生的高考总分作为一个参考,高校专业相印三门科目成绩作为一个参考,这样两个参考综合选拔招生。高考总分就允许学生三门主课成绩+三门最高科目成绩之和。另外就是主课成绩之和,加三门分科成绩的参考。

总归起来,教育的核心是爱。我们不是在造机器、造奴隶,而是教育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足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为教育事业多费心多用力,为学生的学业成长多思考一些。要知道改革规则不过是一些文字叙说,真正发挥影响与作用的是各级教育工作者。因此关于教育改革,个人认为是好的,也很有必要。只要是秉承向好的心,我们一起努力永远坚持,最终的结果也肯定会是好的。但是教育改革又如此复杂,我们务必的谨慎与小心,甚至于适当得放缓一些,步子迈稳一些,是完全明智的。

追求思辨与表达空间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事实上,纵观四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大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与时代特征有着某种隐喻式的内在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不仅是对学生接受语文训练的快速检验,更是见证时代与思想演变的“浓缩文本”。

生于1946年的王老先生,参加1977年的高考时已经31岁,被搁浅的青春仿佛被恢复的高考制度瞬间点燃。那一年高考是分省考试,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当时写这个题目的作文时挺激动的,我记得我在结尾处连着用了好几个排比句,喊了好几个口号,都是用的感叹号。”王老先生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

不仅如此,在高考恢复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高考作文的出题和立意都围绕着政治和时事热点,如1978年的《速度问题是政治问题》、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7年《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1989年的《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

所以,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自此话题作文登上高考舞台。这一命题转折让那些会读书、爱思考、悟性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当时看来,这一题目除了文体不局限外,内容的开放程度也令众人称赞:审题扣题的压力减小了,而对考生的思想认识、想象能力、语言能力的考查力度却大大提高。

在潘涌看来,这正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新思维的诞生而出现的高考作文“新常态”,“凸显出社会转型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形态上的鲜明蜕变”。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命题逐步向着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语文教学本质回归,同样是当下多元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表现。

更进一步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大蜕变及其教学改革,对一线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包括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而进行高度同质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无法避开‘后命题时代’高考作文创新所带来的拷问。这就决定了教师职能必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策略。”潘涌表示。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考作文素材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