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考心理 > 正文

学霸混的不如学渣这正常吗

2017-06-19 14:13:37文/董玉莹

很多学校里的学霸出了社会往往没有学渣混得好,近年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霸混的不如学渣这正常吗

学霸为什么混的不如学渣好

1、差生更早进入社会,获得机会更多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最终标准是评价他在社会上的事业,而不是学校的学习成绩。“学渣”普遍比“学霸”早几年进入社会,可以说占尽先机,“先下手为强”,得到的机会自然更多。比起他们几年积累的社会资源和经验,“学霸”多读的几年书,并没有太大优势。

2、差生工作“稳定性差”,可塑性更强

由于在学校表现不好,“学渣”进入职场的起点普遍不高,从底层起步,从比较差的工作干起。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学渣”同学必须奋力求变,“树挪死,人挪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的学校教育,对之后职场生涯,反而起到了倒逼作用。

反观那些“学霸”,学历和成绩单都很耀眼,容易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从而安于现状,难有变化。从最初的工作来看,“学霸”普遍比“学渣”起点更高,但是,几年之后,不甘现状的“学渣”,有可能厚积薄发,获得一个大成功。

为什么学渣更容易成功?

“差学生更容易当老板”,的确是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历史时期的,但那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以后很难再现。在当下及将来,“差学生”当老板,“好学生”打工的现象,还会继续出现,但绝不会成为一个“普遍规律”。并且,在最顶尖级的富豪、企业家中,已经越来越难看到“差学生”的身影了。

对比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批企业家,我们就什么都清楚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压抑已久的需求一下子释放出来了。由于市场供应匮乏,因此,基本上只要你能造得出产品,就能卖得出去,哪怕质量差一点也无所谓。

当时,市场上最紧缺的,基本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东西,不需要懂多高深的技术。而在当时,有知识的人,基本都在体制内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职业,让他们放弃“干部身份”去做一件没有保障的事情,机会成本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那些没知识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好工作,即便创业失败了,也没有多大损失,因此,反而更有魄力一些。这就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那个年代,鲁冠球、步鑫生、年广久的崛起,缔造了“不上大学也能有大前途”的神话。但总体上,这一批草莽英雄,他们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机遇和胆量,跟个人的知识没有多大关系。

到2000年前后崛起的互联网的一代,创业者们的教育背景就更好了,他们不少毕业于名校,有的还是海归;并且,他们在创业不久就接受了风投的专业辅导。因此,这是典型的知识引领创业实践的一代。

鲁冠球那一代企业家的知识,起初,主要侧重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92派”的知识,侧重于宏观视野,包括对各种政策、趋势的熟悉;而互联网精英这一代,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从这一批中脱颖而出的大佬中,除了陈天桥、马云和刘强东,基本都是理工科生,他们的知识优势主要在于其专业性,甚至,他们自己就是这个领域的技术人才。对这个新领域的企业家来说,“关系”和资源并不那么重要,智商也许比情商更重要,你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好的服务,就能取得成功。就如张朝阳和李彦宏,其实都是很内向的人,却照样能在这个领域内叱咤风云。

诚然,俞敏洪确实是个差学生,可人家是北大的差生。因此,这个时代的光环,基本上还是属于学霸们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确实有很多差生,学生时代不显眼,走上社会后飞黄腾达,混得顺风顺水。但不可否认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肯定还是在社会上占优势。混得好的“学霸”比比皆是,比如在互联网领域呼风唤雨的大佬,李彦宏、马化腾、张朝阳等人,身价过亿,个个都是“学霸”出身。

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资源分配日渐透明,各行各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再想获得成功,缺少足够的知识底蕴,显然更加困难。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考心理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