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考心理 > 正文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

2017-06-17 14:51:19文/董玉莹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

1、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独立性

高中生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家长参与,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

2、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平衡性

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的具有害怕挫折的脆弱心理,意志薄弱,感情用事,在挫折面前,承受不了打击,一回失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3、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青少年时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逆反心理。他们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他们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逆反心理和盲目崇拜并存说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还处在成长期,心理状态起伏大。

4、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攀比心理

不挣钱却乱花钱,有的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十几块钱才舒服,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来显示自己。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如:手机、名牌鞋、衣服,互相攀比追潮流,同学之间过生日下饭店,讲排场,互送贵重礼物,小到几元大到几十元,出手不凡,认为不算啥,只要需用钱就伸手与家长要。学生不了解家长的钱挣的不容易、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

5.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不平衡性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时会因为同伴的一个表情、一句话而影响学习。女生由于比较敏感,因此他们在情感方面比男生更脆弱。

有位女同学,一连好几天情绪异常低落,整天无精打采。老师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周前,早上来上学时,一直与她一起走的一个同伴没有等她。可见,一点小事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

6.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动荡性

高中生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易偏激。如:校团委组织了一次讨论,关于学雷锋问题。有些同学竟偏激地认为,学雷锋是在走形式,早就过时了。为了纠正学生们认识上的这种偏激,班主任就需要召开班会,专门讨论学雷锋是否过时的问题。

有位同学说:她母亲的项链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坏人抢走了,当时周围有许多人,竟无一个人站出来管。所以,她说,只有在每年的3月5日,人们才想起学雷锋,所搞的那些活动都是在走形式……针对她的这一观点,班主任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大讨论。班主任列举了许多身边的例子,比如:生活委员,天天早来晚走,督促大家做值日,为订饭的同学换饭票,调换破损的桌椅。她们天天为大家义务服务,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还有,如果班里的抹布没了,马上就会有同学主动从家中拿来;如果有同学生病了,准会有人去探望,去为他补习功课;班里的开水没了,马上就会有人去打水……正是因为有这些同学默默无闻地为集体做着好事,为大家服务着,才使我们的集体象个温暖的大家庭。

通过这次讨论,使这位同学认识到,同学们做的这些事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学雷锋。现在的社会确实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社会有阴暗面,就对整个社会悲观失望,不能因为有人不学雷锋,就否定整个学雷锋活动。

7.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那样,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易感到孤独。

有位女生性格非常内向,班里很少能听到她的说笑声,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为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多次找她谈心,并安排几名性格开朗的女生与她交朋友,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并让她在大型活动中担任角色。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考心理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