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考新闻 > 正文

特级教师考前点拨: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

2017-05-23 09:45:01文/董玉莹

从2013年开始,江苏高考作文进入了材料作文阶段,相对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因其材料文字的增多、内涵的丰富以及角度的多变,审题成了考生最难闯过的第一关。目前,全国的高考作文题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以全国卷为主导的叙事类现实评判题,一是以江苏卷为主导的言论类人

生思考题。言论类材料作文近年来呈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有些言论类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相对较大。高考前夕,扬州时报特别邀请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南通如皋中学王学东老师,围绕“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审题”进行点拨。

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1.捕捉话题法

在言论类材料中,有些材料相对简单些,考生只要捕捉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中的核心词作为话题就可以了。

江苏近三年的作文题几乎都是话题类材料作文,2014年是以“青春朽或不朽”为话题,2015年是以“智慧”为话题,2016年是以“说话”“个性”“创新”为话题。一般情况下,一道作文题只能有一个话题,譬如2015年江苏卷的“智慧”就是一个话题,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也是一个话题,2016年山东卷的“行囊”也是一个话题。但2014年江苏卷的“青春朽或不朽”是两个话题,2016年的江苏卷则有三个话题,而且是任选其一即可。

但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考生的注意,有些材料的核心词不止一个,但不能任选其一,而是要综合起来看。譬如2015年的四川卷就是以“老实与聪明”为对比话题,2017年的南通三模的作文材料由三句话组成:“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三句话实际上有三个共同的核心词,那就是“我们”、“世界”、“改变”,任何一个核心词都不可以单独成为写作的话题,只有三个核心词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在行文中才不算偏题。

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2.异中求同法

在言论类材料中,有时命题者提供了多则材料,看上去这些材料互不关联,考生要善于从不同的言语中找到共同的话题,只不过,这类材料不同于上一类。上一类材料的话题就在材料之中,而这一类材料的话题需要自己归纳。

如这样一组材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分析】

这道作文题也是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说的是人与人要互相帮助,第二则材料说的是社会要和谐,第三则材料说的是人与人要协作。三则材料似乎说了三个话题,怎样从这三个话题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呢?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一个好汉三个帮”得益于合作,“三个和尚没水喝”失却于合作,如果我们都懂得合作,社会就会和谐,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落脚点就在“人和”。所以“合作”就是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由此可见,多则言论的审读,要全面准确,要善于从不同的话语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进而在相同之处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3.揣摩内涵法

言论类的材料往往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也常常是含而不露,有些词语甚至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如这一则材料: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分析】

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是弄清楚“地面”与“云端”的内涵,“地面”,我们可以理解成“基础”、“底层”等,再结合词语“贴”、“步行”,可以谈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或者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方可成就梦想。“云端”,我们可以理解成“高处”、“幻想”等,将“云端跳舞”理解为夸夸其谈,则可以抨击空泛、玄妙、无用的言论;将“云端跳舞”理解为得意忘形,则可以批评傲视万物,目中无人的不良现象;将“云端跳舞”理解为憧憬虚幻,则可以剖析那种不切实际地幻想得到万人瞩目结果的想法。

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4.前后联系法

有些言论类材料不能仅仅满足于抓住一两个核心词的内涵,而是需要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请看下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分析】

这则材料有四个关键词:“向上看”、“在下面”、“向下看”、“在上面”,这四个关键词需要联系起来看才能全面理解。“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第一句话中的“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觉得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觉得在下面”也可以理解为“渺小”,生活的信心不足。第二句话中的“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的人们”,“觉得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向下看”还可以理解为“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觉得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5.兼顾侧重法

有时言论类材料虽涉及几个点,但这几个点并不要平均用力,命题者其实是希望考生有所兼顾,然后侧重一点来写。如果考生强调了不该强调的,或平均用力,都是偏题的。

2016年南京的一模作文题就是这样的一组材料:

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分析】

材料中的两句话,重点各不相同。普希金的诗句重在对“过去”的怀念,而黄永玉的话重在对“未来”的向往,也包含了对“现在”的珍惜。从黄永玉话中的“只认为”,命题者显然是倾向于黄永玉的观点的。所以,珍惜现在和面向未来应该是文章论述的重点。那么,怀念过去是不是就可以一字不提呢?不能!怀念过去不能不提,但又不能落墨太多,点到为止而已。所以,本题的立意就应该是不能仅仅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现在、面向未来。

高考作文审题记住六招:6.辨证选择法

在言论类材料中有一类材料颇为特别,命题者所提供的几则材料往往是互相对立的。

如2011年的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4年的上海卷又再次出现这类材料: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分析】

面对这一类材料,考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两者兼顾,辨证分析;一是选择其一,重点突破。比如2011年上海卷,我们既可以专论“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专论“一切都不会过去”,当然,还可以结合起来谈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2014年上海卷倒是适合综合立意:自由都是相对的;在不自由中享受自由。记者蒋斯亮

原标题:先拿下心理上的高分

心理学家指出,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过高或过低的考试焦虑都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而中等状态的考试焦虑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道荣副教授认为,要考好成绩先拿下心理上的高分。

【案例】

去年高三一模后,考生小王非常焦虑。他认为自己问题很多。家长给他五门功课都请了一对一的家教。可一个多月来,成绩没有一点提高,焦虑感却更加严重了,多次出现失眠现象。

【王老师减压】

首先,要进行考试认知方面的调整。理想的高考是正常发挥,而不是发挥超常。考生一定要确立这样的观念:正常发挥就能考高,减少失误就能考好。千万不可存在投机心理,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大局。

其次,要进行应试方法上的调适。进入考场,一般人都容易出现急躁、紧张和慌乱的情况,从而导致过多失误。好的考试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舍、稳、准。以数学考试为例,舍,就是果断舍去超越能力的难题不纠缠;稳,就是变慌慌张张为稳稳当当;准,就是严谨细致,会做不错。

最后,还要注意卷面的美观、整洁。卷面的“颜值”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的评判工作。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考新闻 更多内容